《概念介紹》武士道--日出之國的靈魂

做為這個月的最後一篇文章,筆者不僅依循慣例要與上一篇文章有所連接,還試著與月初的文章做個呼應。武士道這項思想,不僅與上篇文章「《衍生結構》誠字旗下的平行世界--新選組及其衍生作品」有很深切的關聯性,也能夠與月初的「《角色介紹》長眠於理想鄉的亞瑟王」當中的騎士道、或者說騎士精神去比較。本回WUZO Studio就以這份影響日本最深的道德規範去探討它在作品中的表現。



0899628  



武士道,或者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會中武士階層(稱作,さむらい)的道德規範。



如同歐洲中世紀出現的騎士精神,武士道是基於一些美德如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

只有通過履行這些美德,一個武士才能夠保持其榮譽,喪失了榮譽的武士不得不進行切腹(腹切 はらきり、切腹 せっぷく)自殺。

騎士精神

在騎士文學中,騎士往往是勇敢、忠誠的象徵,每一位騎士都以騎士精神作為守則,是英雄的化身(實際情況不一定是如此),歐洲的騎士制度和日本的武士制度亦有相似。

歐洲中古訓練一個男孩成為騎士需時14年。在這段期間,受訓的男孩最初要跟隨領主夫人擔任侍童,學習禮儀;之後要學習「騎士七藝」(游泳、投槍、擊劍、騎術、狩獵、弈棋、詩歌),又要為領主或負責訓練他的騎士工作。成為騎士後,他要遵行「俠義精神」,例如效忠國王或領主、保護教會和婦孺、鋤強扶弱以及奮勇作戰等。



發展歷程

早期武士其實是僱傭兵,在戰國時代是下剋上時代,武士道真正完成於德川幕府時代,來源於神道教、佛教。從神道教中,武士道得到了忠於主君,尊敬祖先;從佛教的日本禪宗得到了平靜、沉著、不畏死;從儒學中得到了五倫:「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

武士道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江戶時代之前,江戶時代,和明治維新之後。


  1. 江戶時代之前:主要崇尚個人榮耀與家族名譽,講究個人實力,不尚下對上的忠誠,也就是流行以下剋上,提昇個人與家族的政治威望,代表典型是足利尊氏、明智光秀。

  2. 江戶時代:幕府為了安定社會制定諸多武家法規本份得主盡忠忠於主君不顧身家報恩克己面對逆境而不動搖以內在的修行穩定武士階級的倫常外在上也以嚴格取締的方式約束對上不敬的行為把社會帶向和平穩定的方向代表人物是山鹿素行吉田松蔭這些武家法規就形成了現在所謂的武士道這使得武士有了恆常效忠對象。

  3. 明治時代之後:因實行四民平等、廢刀令,使武士的地位被削弱,但而後隨著軍國主義的發展,武士道再度被提倡,並被強調成對天皇的徹底服從與勇武。

經過十二世紀晚期的發展,武士道在16世紀成為成文的準則。當19世紀中葉,最後一個幕府(江戶幕府)結束,封建制被廢除以後,武士道也被遺棄了,但他的影響,主要在軍隊中,仍然存在。

騎士演進歷史

在8世紀時,在法蘭西國王查理曼大帝編列出禁衛軍,騎馬跟隨查理曼大帝一同作戰,為最早出現的騎士團,騎士於法蘭克人對抗阿拉伯人的侵略戰爭中,開始嶄露鋒芒。

11世紀到15世紀間,騎士制度盛行於歐洲,並一度成為十字軍的主力。但隨著英國長弓兵的出現,使騎士制度受到第一次打擊。

到了16世紀,火槍、火炮等熱兵器相繼發達之後,盔甲幾乎失去了必要性,致使騎士制度又受到了一次打擊。而這樣的衝擊,也促成了騎士戰爭模式的轉變--原本用來刺穿厚重盔甲的騎槍不再那麼重要,而改用軍刀一類的短兵器,衝鋒至幾無盔甲的敵陣中,以銳利的軍刀削下敵人的頭顱。

騎士的含意,亦會隨時代的演進,與歐洲各個領地的情況而有所不同。由於騎士身份往往是領主所授予的,因此一旦騎士離開所屬領地,其身份便很難再得到其它領地的認可。然而,隨著戰爭形態與社會結構的轉變,騎士身份在近、現代,已只是一種榮譽頭銜--王室授予在某方面有突出貢獻的人士。

相關著作

在江戶初年,由古學派的始祖山鹿素行汲取了中國儒家思想的養份,對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進行了全面的闡述。著有《武教全書》、《武家事記》、《兵法問答》等書,在日本被稱為「國人道德的權威,武士道精神的真諦」。明治維新之後,1899年12月,新渡戶稻造用英文著書《武士道-日本人的精神》向西方介紹武士道精神,是第一本有系統地闡述武士道的著作,這本書在1908年出版了新渡戶友人櫻井鷗村執筆的第1個日本語譯本,翻譯過程得到英語原著者的協力,新渡戶身後,生前的學生矢內原忠雄依據英語原文,參考舊譯、配合日本國情重新編譯,1938年岩波書店列岩波文庫青118種出版,長銷至今,影響很大。

其他日譯者有奈良本辰也、岬龍一郎、山本博文、須知德平、佐藤全弘等。

台灣的蘇癸珍、管仁健、林水福諸譯本和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的張俊彥譯本都以矢內原日譯本為主要依據。2003年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在日本小學館出的、重新論述新渡戶之作的日本語著書『「武士道」解題―ノーブレス・オブリージュとは』(2004年蕭志強中譯《「武士道」解題―做人的根本》)裡的引文也是矢內原譯。



影視作品

一如好萊塢電影經常利用放映至全世界的作品去宣揚現代美國的思維,日本人也能利用電影、劇集、甚至是動漫等多媒體形式向大家介紹自己本土的文化內涵。在這裡不僅僅要介紹含有武士道精神的作品,也將試著讓這些作品中強烈的信念與想法能夠傳遞出來。

《末代武士》

這是一部於2003年上映,由好萊塢影星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電影,主要描述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以1876年-1877年中的西南戰爭和明治維新作為背景。故事描述一個前美國軍人,到日本進行明治新政,在戰爭途中被俘,慢慢被日本傳統的文化所吸引。



什麼是武士道?對於這個問題,本片不但沒有提出新的見解,連基本的說明都相當匱乏。就內涵的角度來說,這部電影顯得相當膚淺。單就生活元素的描述與武士們的對話來呈現,本片並未提出細緻的說明。如果說這部電影哪裡有提到武士道,恐怕只能從歐格仁與勝元的對話中尋找,那拼湊了蟬、佛教、武者信念等元素的含糊形象,難以讓歐格仁體會什麼是武士道,更難讓觀眾了解什麼是武士道。

這部電影對日本文化、東方思想的描述,其實和好萊塢一直以來對東方的想像大同小異,神祕的異國文化、難解的語言、夢的徵兆與命運對於東方的神祕色彩,說穿了就是藉由好萊塢演繹出西方人對「武士道狹隘的崇拜想像」。在本片中明治維新被簡化成破壞傳統與不顧一切的現代化,武士道被美化成一種古老的美德而忽略傳統僵化對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如此二分法的處理一直以來都能在好萊塢電影中窺見,在此筆者必須很不客氣地說,這部電影告訴我們的不是武士道的精神,而是西方人眼中的武士道精神。

A1268991059

《七武士》

《七武士》(七人の侍),1954年4月26日上映的日本電影,黑澤明導演的代表作,曾被日本《電影旬報》評為日本影史十大佳片的第一名,並被日本許多評論家認為是日本影史上的最高傑作。

故事背景是日本戰國時代末期,不少武士淪落為作惡多端的山賊。一個村莊的村民,經常遭受野武士搶劫,無意又得知野武士計劃在秋收時來襲,決定到外面尋找武士協助他們抵抗山賊。由於這條村實在太貧窮,只能用收成得來的白米飯做酬勞,長老說要請「肚餓的武士」,但肚餓的武士怎能對抗山賊?不過,這班村民拿著白米飯,居然打動了六位沒有藩屬、俠骨仁心的武士,加上自稱武士之後的菊千代,七人回到村落協助防守。七位武士帶領農民即極備戰,建築防禦、掘成壕溝、整肅隊伍。這段相處期間,武士與農民的各種矛盾逐一湧現,又逐一和解。終於,山賊襲擊的時候來了。七位武士和一眾農民,奮力抵抗山賊,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大戰過後,武士們離開村落,武士中的首腦人物勘兵衛不禁感嘆:「這也是場敗仗……羸的並不是武士,而是農民。」



在黑澤明的這部電影中,武士的生存說到底是為了一種鋤強扶弱的精神,到了無強可鋤、無弱可扶的時候,他們便只能繼續在流浪中尋找他們的生存意義。無論是為政府所用,還是為農民所僱,他們都只是別人手中的工具,所謂過河拆橋,普通人就是這樣功利的。而中國的俠客儒生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像日本武士始終背著階級使命的沉重包袱。在本片中便傳達出,對武士們來說或許只有像菊千代他們一樣戰死沙場,才能保全他們精神上的完整,才能成為真正的勝利者。

220px-The_Seven_Samurai  







《銀魂》

《銀魂》(ぎんたま)是日本漫畫家空知英秋的少年漫畫作品,於《週刊少年Jump》2004年2號開始連載。前面有許多篇文章曾多次提及《銀魂》,大體架構不再重複贅述。

《銀魂》KUSO的種種手段吐槽亂入惡搞等等等等,千變萬化極盡所能的遊戲手段將自己推向無厘頭的至高寶座。然而某種精神卻在這樣一部作品中隨處可見。那個東西就叫做武士道。一個真正屬於江戶時代的理念。





在《真選組動亂篇》中,種種光怪陸離的後現代手法在一個改編自史實的故事裡不遺餘力的被使用。但是在這些手段背後,《銀魂》呈現給我們的卻並不是一般人認為後現代所必然指向的荒誕。意義被重新賦予了,一方面是土方十四郎艱難的拔出日本刀,向敵人宣布:「我是新選組最後一把劍」;另一方面則是坂田銀時在戰鬥的最高潮的時候所說的:「我啊,為了保護這個廉價的國家而戰鬥這種事,根本一次都沒有過。國家滅亡也好,武士滅亡也好,都跟老子無關。我從以前開始,無論現在還是以前,我要保護的東西都只有一樣,從來沒有改變過啊。」


  前一句話是對武士道的繼承,而後一句則是對武士道的重新解釋。阿銀所說的話非常巧妙,且可以
分成兩個層面:


  1. 他否定性的排斥了具體階層的正義(為了保護這個廉價的國家而戰鬥這種事,根本一次都沒有過。國家滅亡也好,武士滅亡也好,都跟老子無關),這與現代價值是一致的。

  2. 他沒有正面陳述他保護的究竟是什麼,而是相當誠實地面對自己內心所做出的答案,也就是觀眾所熟悉他的日常生活和他的朋友、親友、鄰里等等。這番台詞表徵了坂田銀時這個角色、或者說是空知英秋對於「武士道」的現代性見解:一方面,從具體守衛某種制度結構的武士道轉化成了「為己」的、寬泛意義的、本質的,完全可以在現代社會展開的武士道;另一方面,觀眾在參與內心回答的時候,通過自己的詮釋,賦予了其自身所帶有的必然的現代內涵。




《銀魂》的奧義所在:它對價值體系的重建正是在戲仿歷史等一系列後現代手法中得以完成的。武士道在現代性中的新開展是以令人驚異的順暢方式展開的,在現代人最能適應的輕鬆並且毫無說教意味的敘述中,價值天衣無縫地被嵌入其中,而大部分觀眾對此是毫無防備,且幾乎沒有還手之力的。這是一種有奇蹟般效用的重構,而它的妙訣正在於對解構駕輕就熟的運用,這又是空知英秋令人讚嘆的一項演出。


app_full_proxy







在文章的最後,還是習慣性地放上一段關於文章主體,也就是(Mr.)武士道的影片,讓大家藉由實際的影音去體會武士精神的真諦(?)





本回的文章「《概念介紹》武士道--日出之國的靈魂」就到這邊為止了。同時也希望抽空來到WUZO Studio觀看本篇文章的朋友們能夠有所收穫!有相關的問題或心得都可以在本部落格Studio WUZO,或者至我們的噗浪、臉書、推特及Google+當中留下您寶貴的意見,我們會仔細傾聽;當然,我們也歡迎同好做更多更廣泛的交流。那麼,期待下次與各位同好再見面的時候了,謝謝!



系列文章:

延伸閱讀:

《衍生結構》誠字旗下的平行世界--新選組及其衍生作品

《創作者介紹》「自由過頭的自重男」杉田智和

《角色介紹》長眠於理想鄉的亞瑟王

相關網站:

末代武士:武士道的狹隘想像

黑澤明作品總評

以解构的手段实现价值重构——论《银魂》在KUSO中对武士道的重建

WUZO Studio 連結:

Plurk 噗浪 - WUZO Studio

Facebook 臉書 - WUZO Studio 豆知識分享站



By StudioWUZO   2012/3/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