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隨筆--克努特‧哈姆孫之《餓》描寫情感深淵的大師

大約是在兩年前吧,當時住在外地的我難得回家一趟,在老家的時間索性就奉獻給家人,也因此,與幼時總是埋首於工作中的父親開始有比較深的交集。

依稀記得過去他曾有些令家人反感、無法容忍的行徑與作風,成熟長大之後,我也試著想要去了解他那一面背後的理由,或說是苦衷。

或許是親情濃於水,當我試著觸探:「爸,你有什麼推薦的文學作品嗎?」

只見他從吱嘎作響的老舊書櫃中,抽出一本封皮斑駁、紙頁泛黃的薄冊,說道:「你可以先從這本開始看。想要瞭解你父親思想建構的過程,這整個書櫃看完就差不多了。」

「你爸都有在偷偷關心小孩,你們在想什麼他清楚得很。」媽是這麼說的,所以如此瞭解並不意外,心頭反而湧起一股暖意。

而那本啟蒙的書籍,就是今天要談的小說作品《餓》。

克努特·哈姆孫(Knut Hamsun,1859~1952),挪威小說家、戲劇家與詩人,19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懷疑論的的創作家

「真正是有獨創力的作家不必蓄意構築新的表達方式,也不必僅僅為了顯得新穎之故而編造主體。他們乃藉著非凡之誠摯--藉著膽敢於顯露自己的一切,自己最隱密的思緒及特異性--而達到其獨創力。」--以撒·辛格*

克努特‧哈姆孫的獨創力來自於自我探索與內省的結果,以撒‧辛格如此評論,在《餓》這本成名的鉅作中即清楚明白地顯出這般特質。

哈姆孫在《餓》這部作品中將人類基礎的飢餓體驗做素材,而撰寫出一部高度個人主義風格的作品,它是小說,但同時也兼具高度哲學性。



在哈姆孫的作品中,我們從文字開始認識克利斯蒂安尼亞城*,我們感受到挪威首府的物質及精神之氣候。當作中提及街道和建築物時,雖然出於主角的口中,卻能從意識領悟主角的靈魂彷彿與周遭相隔不同次元。

他的飢餓並非來自於無能找到工作,而是精神上的不屈服導致的,這主要是他執拗地想靠創作維生,即便他只是個初學者。他固然可望麵包,可是靈感更甚於上。

生理上挨餓純粹是自找的,而心靈上也相去不遠,他的孤獨出於他的無耐心。也因此,他的「餓」基本上是出於反社會的。



「作家應懂得出其不意地追趕上他內心與自我交談的片段,並把活生生的聲音從死沉沉的回響中區分出來。」西班牙詩人安東尼歐‧馬恰多*如是說。

《餓》一書帶給我心靈震撼的原因之一,還是出於哈姆孫懂得這段話如何實踐。他把實際上長達十年的悲慘生活經驗,壓縮於《餓》的短短數月之間。

苦痛的經歷驅使他對自我更加深入,強化想像力的同時也從單純的作家向上昇華,學會與自己交談的哈姆孫能在寥寥數筆間勾勒出角色心境的峰迴路轉,著實令人詫異。

藉由《餓》的傳世,哈姆孫就像建立了一個大廳堂,將守望內心的經驗向讀者擴及,與人心中隱秘未知的部分產生共鳴。





餓之架構、餓之藝術 

《餓》的架構相當有趣,主角在精神上而言生於抗爭而死於枯竭。起始時主角不斷地嘗試與命運作爭辯,他的絕食罷工、精神上的執念出自於不對命運低頭,直到靈感浮現為止。

關於他的寫照,辛格如此說道:「祢要是不給我靈感,我就自殺以使祢的計畫全盤落空.......」他彷彿就在向上天進行無言的抗議,但命運既不給他靈感,卻又不讓他如此輕易地化歸塵土。

他老是在物質上窮困潦倒之時,被暫時性的救濟所助,好不容易爬起來卻又被打倒在地。精神上則可能是編輯賞識他的某篇作品,領到幾克羅內*稿費與心神雀躍後,那痛苦的考驗又重新開始。



「過度乃是通往智慧宮殿之道。」--威廉‧布萊克*

《餓》的主角並不覺得自己可憐,甚至讀者也不這麼認為,因為那些全都是他自找的--換個說法,這些彷彿是他潛意識裡規畫好的;他意圖選擇挨餓受苦以提升自己的心靈高度,將潛藏在心靈中的治癒力提煉出來,將它轉化為通往天才與學識之途。

就像主角所說:「我的貧窮事實上使我某些知覺變得更敏銳,也因此增加我的痛苦......當然這也有好處......一個聰明的窮人比起一個聰明的富人來是個更佳的觀察者。一個窮人每走一步就得小心觀望四面八方,精明地判斷他所聽來的話;對他而言,連最簡單的行動,都包含障礙與困難。他知覺靈敏,極端敏感,他已經歷無數痛苦,他的靈魂已為火燒灼,留下痕跡.......。」

弗里德里希·尼采*也這麼說道:「只有巨大的痛苦……強迫我們哲學家下降到我們終極的深淵。我懷疑那樣的痛苦能使我們『更好』,但我相信它能使我們更加深刻。」







 「從生命中獲得極致的圓滿和喜悅的秘密就是—生活在險境當中!將你的城市建在維蘇威火山的山坡上!」尼采如是說,我不禁從過去那些乖僻的行為推斷,老爸其實是尼采哲學的信仰者。

當我得出這般結論,只見他意味深長地微笑,繼續悠閒地看報紙,不作任何回應。

也許十年之後我再次閱讀《餓》,又會有新的感觸吧。



霧久/WUZO Studio 2012/8/30



image_book  

《餓》

作者:克努特‧哈姆孫

譯者:吳燕清

出版:志文出版社





註解:

以撒·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 1902~1991),波蘭的美國籍猶太人作家,197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克利斯蒂安尼亞城(Kristiania),1925年重新命名為奧斯陸(Oslo),是挪威的首都和最大城市。

安東尼歐‧馬恰多(Antonio Machado, 1875~1939),西班牙詩人。

克羅內(krone),即挪威克朗,是挪威的法定貨幣。

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英國詩人、畫家,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人物之一。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德國哲學家,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1 則留言:

  1. 哲學家有這麼 M 嗎...

    版主回覆:(08/27/2012 02:30:36 PM)


    也可以像竹林七鹹一樣 愉♂悅

    回覆刪除